一.调研的概述
01.调研的目的
02.调研准备
在调研的现场,会出现没有话题的情况,这个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天生的社牛人格,对人与人的沟通会非常自然的可以聊很多,有些人会比较内向一些,更偏重逻辑思考,沟通方面会面临着一些考验,比如话题的发散性,调动人员深层次的交流等等;
随着调研的次数,地点的变多,还会面临着迷茫的状态,感觉都已经全部掌握了,此时也并不知道该去调研哪方面内容,当在写调研报告或者解决方案的时候,好像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案。面对诸多问题,需要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是有必要的。
1)虚拟化使用场景
面对新的产品/功能、还是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对调研目标,以虚拟化的方式,列出所有的使用场景(可通过脑补、搜索引擎、AI工具),在梳理使用场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下来,以便在调研的过程中,来验证该问题是否准确,也可以作为一些话题,跟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可有助于对行业的深度了解。
在调研的前期,把所有联想到的该使用场景的人群都进行汇总,通过查询的方式,对该类人群的使用目的、该类人群基本情况等因素进行一个预测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在调研过程中理解该类人群的某些行为。
我们需要清楚本次调研的目标,要问清楚自己,为什么需要调研,在接到较完整的项目后,经常会涉及到业务的完整工作流程,因此需要调研这些流程在各个关键节点存在什么样的关键角色以及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系统支撑。
二.调研的方法
一般用户调研有这样几种方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观察法、场景跟踪几种方法
在调研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很费时间的过程,去调研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场景,会面临空间与时间的问题,需要提前对行程进行提前规划好。
当需要进行新功能/需要解决某类问题时,想要去调研的人员,在没有安排或者预约的情况下,并不会花费很多时间为你提供服务,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做,因此需要一个好的身份标签,才会使调研的旅途顺利一些,通常的做法,需要跟你的领导或者老板或者业务员进行沟通,让其为你提前推荐或者预约,在与相关人员会面时,首先需要为访谈者做一个自我的介绍其次介绍一些访谈的目的,寻求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实际场景。
任何的调研或多或少都离不开语言的艺术,调研的过程中,与人沟通的占比大约达到70%,因此沟通能力还是比较重要的,沟通是了解现状最快的一种方式。这里推荐可以看些《提问的艺术》(作者:詹姆斯·卡斯卡特)、《倾听的艺术》(作者:马克·盖尔-鲁宾)这类的书籍,来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书籍只能提供框架,真正能锻炼的,还是需要实际生活中,多去与人沟通。
在访谈之前,可以闲聊2-3分钟,选择的话题尽量是用户感兴趣的,比如可以从被访谈者的着装入手,夸奖其穿衣的品味;事先我们会拿到被访谈者的个人资料,也可以从地域方面入手,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风景、美食、人物等等;切记不要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被访谈者完全没有听到过的话题。暖场的主要目的就是活跃气氛,让被访谈者更加放松地进入状态,拉近和我们之间的距离感。
F2F访谈是定性研究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揭示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遇到的困难、痛点和潜在需求。这种方式涉及设计师和用户研究员共同参与,他们会在前期一起创建问题,设计访谈的流程和大纲。在实际的访谈过程中,一位负责提问,另一位负责记录,结束后共同对访谈内容进行梳理。一般情况下由至少两位组成,也会面临到一个人的时候,这时候可以询问对方,介不介意录音或者其他记忆工具,取得对方的同意后,可使用这种方式,在调研之后,需进行整理内容。
四.调研后总结
在整个业务过程中,都涉及到哪些人群使用,他们的行为、动机、态度都是什么,对每类人群形成用户体验地图,找到用户的痛点和设计机会点。
可以把不同纬度的问题进行分类,比如:体验问题、交互问题、产品问题、功能问题、视觉问题、效率问题等等,根据这样的问题,把用户在业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
进行调研时,可能当下的环境是线上,也可能是线下,针对不同环境,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
李某某(WHO)、周五下班后(WHEN)、在商场购物中心(WHERE)、买了化妆品和衣服(DO)、周五商场里人特别多,比较拥挤(HOW),这就是线下的环境场景。
李某某(WHO)、晚上10点后(WHEN)、打开了XX APP进入到了美妆列表页和服饰列表页(WHERE)、选中了喜欢的物品未下单/选中了喜欢的物品并下单(DO),开着电视,正躺在沙发上用wifi刷着短视频(HOW),这就是线上的环境场景。
这样形成对比,结合当下的用户心理,来确定某些功能的实用性,真实的环境场景可以帮助调研者更贴近用户,理解各种用户群的使用场景和需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