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于潇 李经贤 | 绿色发展视角下中国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研究

于潇 李经贤 工信财经科技
2024年08月13日 07:1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然而伴随着工业污染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加剧、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攀升,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求。另外,绿色产业目前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绿色技术竞争成为了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型工业化是解决现阶段资源环境问题、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要加快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密切关注绿色产业市场需求,抢占绿色技术制高点,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推动传统工业升级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构建绿色供应链,积极参与绿色国际贸易。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绿色技术创新;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供应链


引言

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社会以一个空前的速度创造出了农业社会无论如何也无法生产的巨额财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时代。首先是最早完成工业化的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了现如今的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化后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开始加速,承接了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开始逐步实现了自身的工业化,实现了“东亚经济奇迹”。

然而,繁荣的背后是大量能源、资源的消耗,这意味着巨大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工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李继峰和常纪文,2023),在传统的钢铁、化工、电力等高污染企业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废气;在造纸、印染、制药等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重金属、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的废水;在工业生产中还普遍会产生各种固体废弃物,对土壤危害极大。此外,根据哈伯特峰值理论,在任何给定的地理区域,化石燃料的生产曲线往往都会遵循钟形曲线,随着能源的开采和开采技术的改进,产量先增加,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至资源枯竭。因此,如果继续维持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社会很可能会陷入一场空前的环境和能源危机,我们急需一次以绿色生产技术为主的新型工业化,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史丹,2018)。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往往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到达某个临界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在工业化早期,政府可能会将更多资源用于生产建设,而忽视环境保护问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然而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提升,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积累,人们渐渐开始产生了环保意识,政府开始向环保方向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同时,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监管力度,出台更严格的环保法规。伴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中大量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渐枯竭(Solomon and Krishna,2011),以及曾经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工业化的时代即将走到尾声。1997年,国际社会对于人类目前依赖的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带来的环境危害就已经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并据此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199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首尔召开的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发起了《国际清洁生产宣言》,鼓励进行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的清洁生产。在2016年签订的《巴黎协定》中,进一步强化了国际社会对于改变工业生产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在21世纪初,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粗放型工业生产方式带来的环境危害及其不可持续性。于是,2002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这是我国首部以污染预防为核心的法律,标志着我国清洁生产正式步入法治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是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因此,随着我国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索并推动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中国工业化发展现状

新型工业化,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具有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收益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本得到充分运用等特点的工业化(罗仲伟,2024),因此,生态友好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点。在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居民在享受工业化先发优势带来的高质量生活的同时,逐渐发现自己同时也是传统工业化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绿色发展理念也是由这些国家的学者最早提出。于是,西方国家开始了去工业化,为了追求更低的人力使用成本和本国环境成本,这些国家开始将附加值低、高污染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在承接了西方产业转移之后,我国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但恰恰也是当时大规模经济建设带来的粗放型工业生产盲目发展,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一)传统工业化积累弊病的显现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穷国之所以穷,就是因为它们穷。”在落后的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导向的结果,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低,生活贫困,教育水平低下,技术水平不高,机器设备短缺,劳动生产率低,导致贫困延续和循环。恰巧也是在1953年,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要走一条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实现经济振兴,集中资源和投资优先发展本国的重工业生产部门,以带动其他生产部门发展。特点是高积累、高投入、高能耗。重工业优先发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建设,可以说是这一举措奠定了我国当今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基础。在1952年,我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仅仅为20.8%,相较于第一产业的50.8%是非常之少,此时我国的人均钢、煤炭、原油、电力的产量仅仅为2千克、115千克、0.8千克和13度,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2千克、724千克、242千克和448度,这就导致了当时的机械设备非常缺乏,甚至于农业生产领域也无法扩大生产,可以说当时我国正处于“贫困陷阱”之中。

为了脱离“贫困陷阱”,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一条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重工业发展带动了石油、煤炭、钢铁、机械制造、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大幅增长。当时成立的很多企业后来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例如鞍钢、武钢、包钢、西安飞机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大连造船厂等,重工业的发展为我国脱离“贫困陷阱”、实现经济的赶超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尽管当时粗放型的工业生产存在着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在那之后,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保持在30%以上,在1970年后更是常年维持在40%以上。在重工业发展建立的能源、设备、原材料的基础上,在1978年之后,我国的轻工业开始实施“转轨变型”。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品,与市场联系密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轻工业也逐渐开始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化。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承接来自世界各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产业规模巨大、门类齐全。

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开始爆发出惊人的生产力,不仅大量出口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的原材料,也出口各类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而钢铁、水泥、玻璃、石化和焦化等几个行业产生的PM2.5、SO2、NOx和VOCs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占到了工业源总排放量相当大的一部分。此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印有“made in China”的服饰销往世界各地,我国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数量已位居世界之首。然而纺织服装行业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石油行业的全球第二大污染行业,联合国环境署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0%,甚至高于所有航班和海运的碳排放量总和,并且纺织行业造成的水污染也十分严重,其每年产生的废水量占全球废水量的20%左右,水中充满了硝酸盐、铜、砷、铅、镉、汞、镍等各种有毒物质。除了纺织行业以外,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出口国,而电子工业同样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电子工业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此外,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长,产生废水量极大,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氰化物、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处理难度较大。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拥有所有制造业门类的第一制造业大国,多种工业产品生产销售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涉及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等多个重污染行业,生产销售这些产品在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迫切地要求我国迅速转变生产方式,推动传统工业化向绿色低碳工业化转变。


(二)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认为,工业绿色发展方式具有资源节约、低碳节能、低废弃物排放等特征。1987年,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在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必然要满足以上要求。

经济增长与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密切相关。能源是工业生产体系中的输入端,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消耗之后输出端在提供经济产出的同时也在产生各类污染物和废弃物,在经济平稳增长的过程中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降到最低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兼顾经济效益和绿色发展理念所强调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协调统一。所以,工业化绿色发展需要我们在资源、生态的限制内进行最大效率的生产,为人们提供最多的产品。这就要求新型工业化要做到能源资源集约利用、排污强度下降、环境影响小、劳动生产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绿色经济定义为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和环境的和谐为目的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在现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情况下,未来新能源产业必然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增长点。因此,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推行新型工业化需要通过制度的改进以及技术的创新,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逐步开发足以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新型能源及其衍生产业。


(三)我国绿色低碳工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仍然是使用化石能源为主,虽然化石能源是碳排放和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但是出于保障能源安全的目的,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近几年,我国化石能源的使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都占到了80%以上,虽然我国光伏、风电发电规模增长迅速,但是总体来看,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也只增长了不到2%(见图1)。并且我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仍未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我国新能源装机比重持续增加,但新能源的消纳和存储能力仍有待提升,源网荷储协同水平较低,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运行体制机制以及电力市场体系等方面仍未成熟,并且光伏、风能等“看天吃饭”的可再生能源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因此,要使新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支撑社会运转,需要推动能源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的协同转型升级,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图片

图1  2020—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在我国过去的发展中,钢铁、水泥、石化、玻璃、电解铝等重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钢铁产业为例,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10.19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4%,然而其能源消费量也占到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并且这类产业在重资产的运营模式下,制造存量大,行业总体利润不高,整体行业仍然是以使用传统工艺设备为主,落后产能的淘汰仍处于推进之中,绿色生产改造进度慢。2023年我国钢铁产业的吨钢能耗为551.36kgce/t,对比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能耗强度尚有15%~20%的下降空间,整体节能潜力仍有待挖掘。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仍属于能源输入型城市,产业结构仍然是以机械制造业、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传统结构,环境治理主要侧重于末端处理,且标准体系尚未完善,绿色消费场景的发展仍不充分,这导致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尚未完善。截至2023年,我国创建的绿色工厂为5 107家,绿色工业园区为3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数量为608家,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各省份发展差异较大。整体来看,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等新兴技术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先进绿色技术创新研发难度大,需要较高的初始投资成本,大多数中小型工业企业资金有限,研发投入多集中于中低技术层次,产业结构趋同和同质化竞争现象显著,高附加值绿色产品开发和规模化发展不足。

目前,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的热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称每年将全球生产总值的2%投资于十个核心经济部门可以加快低碳化、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产业转型。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将新能源、绿色环保新材料、高效节能工业作为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契机。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是美国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气候法案,在各类清洁能源的项目上设置税收抵免与优惠政策,目的是吸引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投资,支持和保护本土制造业,促进美国生产、使用各类清洁能源生活用品和清洁能源车辆。该法案指出将在未来10年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3 750亿美元的投资,并在2030年前减少10亿吨温室气体排放,创造数百万个清洁能源相关就业岗位。

为了应对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加快能源转型,欧盟委员会在2023年3月公布了《净零工业法案》,该法案将太阳能光伏与太阳能光热技术、陆上和海上风能技术、电池技术、热泵与地热能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8项技术列为“战略性净零技术”,并设立清洁技术项目以及为吸引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欧盟绿色技术制造的竞争力,以帮助欧盟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目标。在《净零工业法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于2024年3月批准了《关键原材料法案》,该法案列出锂、钴、镍、铝、铜和稀土金属等34种关键矿物原材料,并将其中的17种纳入“战略性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锂电池、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制造等绿色产业。该法案设定目标称,在2030年前,欧盟每年原材料消耗量的10%应来自本土开采,40%在欧盟加工,将回收关键原材料占欧盟每年消费量的比例从此前的10%提高到至少25%,并要求来自单一第三国的关键原材料供应量不能超过65%。《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共同构成了欧盟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前者简化了监管框架,放松了国家援助发放限制,优化绿色产业技术生产的投资环境,后者确保了欧洲在全球绿色产业转型中的原材料安全问题,共同谋求在全球产业绿色转型中取得优势。

从以上法案的出台,我们不难看出,绿色产业转型,不仅仅是全球共同面对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危机,更是一场抢占技术制高点、争取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竞争。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有关电动汽车的推广补贴相关的内容限制使用来自国外的零部件,电动车核心部件要求40%以上的矿产原材料必须来自北美自贸区,并且外国的电动车必须在美国生产和组装,这一法案对我国和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欧盟出台的《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也有着出于应对美国相关政策的目的。其中《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减少欧盟对第三方国家的依赖,尤其是我国,目前我国供应了欧盟98%用量的稀土、97%的锂、93%的镁,这些都是半导体、锂电池、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产业的关键原材料。

综上所述,我国要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绿色低碳产业转型,仍然面临着能源体系转型困难、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减污降碳内生动力不足、绿色产品研发投入成本高、技术创新难度大等困难,此外,绿色技术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史丹,2018;Rodrik,2014),绿色低碳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快更高水平地掌握更多的绿色低碳技术,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走在世界前列,掌握国际竞争的话语权,对于帮助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绿色发展视角下中国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探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已经由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向纵深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仍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能源需求仍会保持刚性增长。我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领14亿人走向现代化社会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以绿色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


(一)绿色制造与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制造和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绿色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提高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鼓励绿色技术专利研发,推动有利于绿色低碳经济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是对我国在未来科技革命中掌握主导权的重要投资。

目前,全球高度关注绿色低碳技术布局。2016—2022年,我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依次排行世界前五,合计共占全球总量的76.7%,我国已经成为了带动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2年底,我国绿色低碳有效专利数量为21.8万件,占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的5.2%;年增长量由2016年的2.5万件增长到了2022年的4.2万件,年均增速为9.3%,整体呈增长态势(见图2)。但是相较于我国同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要低2%,这说明我国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潜力还未完全激发(Wang et al.,2019)。

图片

图2  2016—2022年我国绿色低碳有效专利情况

数据来源:全球绿色低碳专利统计分析报告(2023)

2024年3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绿色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占比,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

现阶段,电化学储能成为了全球绿色低碳专利创新的焦点。在全球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排名前五十的专利权人中,宁德时代、华为、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赫然在列,其中宁德时代致力于绿色制造与绿色技术创新,为多家新能源车企提供动力电池,旗下多个工厂获得了零碳认证。在宁德时代的工厂里,我们可以发现5G成为了绿色制造的基石,在5G技术的加持下,大数据实时采集能耗信息,AI算法自动进行节能规划,工厂的智慧系统不断寻找最高效的能耗解决方案。作为我国5G技术的开拓者,华为针对各行各业工商园区绿色低碳转型需求,提出了通过智能组件控制器、智能光伏控制器、智能光伏云、全液冷充电为核心的AI+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方案,助力工商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因此,龙头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突破点。

汽车工业作为世界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市场关注度非常高。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了世界上最热门的绿色产业之一,在我国各家新能源车企和相关企业的带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世界份额达到63.5%。其中宁德时代连续七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厂商,全球市场份额35.7%。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630万辆,其中2023年的销量为302万辆,成为了世界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冠军,其自身也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供应商,全球市场份额14.2%。此外,华为、小米、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也纷纷下场,将互联网基因融入到汽车工业中,智能汽车的理念开始迅速渗透。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了推动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时,要坚持市场导向,密切关注绿色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技术路线选择和关键技术应用推广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图片

图3  2019—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世界份额

数据来源: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然而,绿色低碳专利技术海外布局方面,我国稍有欠缺。根据《全球绿色低碳专利统计分析报告(2023)》,在2016—2022年海外绿色低碳专利的授权数量中,欧洲、日本、美国、韩国分别以7.4万件、6.1万件、5.2万件、2.5万件的数量排名前四,我国以2.1万件的数量排名第五。根据2016—2022年的国际专利数量来看,同样是欧洲、日本、美国、韩国分别以3.54万项、3.26万项、2.43万项、1.37万项排名前四,我国以1.36万项排名第五。在绿色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应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将我国的绿色制造技术不断输出到海外,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抢占绿色技术颠覆性创新制高点。


(二)清洁能源推广与资源循环利用

根据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全面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不断获得成效,然而目前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整体上仍然偏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大量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在短时间内无法扭转,因此,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对于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在能源供给端,我国应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在我国开发清洁能源的历史上,水能的开发历史较长,大部分水能资源都已经被开发,且70%的水能资源都分布在西南四省份和西藏自治区,地区分布不均,整体增长潜力有限。核能方面,我国的核能发电量已经超过核电大国法国,并且自主设计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已经建成投入生产,但是考虑到安全因素,其增长潜力也不容乐观。因此,我国应加大投资风能、光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首先要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在生物质能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生活垃圾产生量极大,2022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量占到了生物质能发电量的57.7%,垃圾焚烧发电以焚烧的方式将垃圾中的可燃废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固体废物量,还消灭了各种病原体,有助于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因此要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此外,我国要加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研究先进的电网和储能等新型电力系统支撑技术,以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友好并网的需求;同时,推进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电网的稳定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加大对新技术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CCUS等标准体系的研究,发挥标准在推动技术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在工业生产方面,我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众多,其中钢铁行业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钢铁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钢铁行业产能高度集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较大的区域环境影响,随着我国粗钢产量的不断上升,钢铁行业产生的废水和废气等污染物越来越多,因此,在钢铁工业的绿色化发展中,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并且避免钢铁产能的随意扩张。在废弃物的排放方面,应严格执行《钢铁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和《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国家标准,对于产生的冶金废渣,可以用于建设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节能环保型产品,例如陕钢集团汉钢公司年产120万吨钢渣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预计投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125亿元。此外,高炉冲渣水、加热炉烟气和焦炉烟气等余热资源也可用于城市供暖。其他行业可充分借鉴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环保水平。


(三)绿色供应链、绿色物流与绿色贸易体系

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物流,建立绿色贸易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体系和流通体系。目前,全球绿色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全球产业链链主企业正在不断提高对工业生产、运输过程和工业制成品的绿色要求(杨光勇和计国君,2011)。加快供应链绿色化进程,逐步建立更高标准的绿色供应体系,对于保持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优势地位和推动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绿色供应链首先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一项名为“环境负责制造(ERM)”的研究时提出,是一种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它基于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贯穿于产品的设计、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的全生命流程,旨在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到最高。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立起了世界上门类最为齐备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和体系。通过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绿色化转型,为产品赋予更多绿色价值,打造绿色供应链,是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的有力措施。

国外建立绿色供应链相关制度较早,经验较为丰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在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的起步阶段,往往会使得企业成本上升,但是竞争优势和获利却不是短期可以看见的,因此,政府引导对于绿色供应链建设的起步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分别在1993年和1998年出台了《联邦采购、循环利用和废物预防》和《通过废弃物减量、资源回收及联邦采购来绿化政府行动》等政令,为了配合政令的实施,联邦环保署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出台了《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采购指导建议》和《环境友好型采购最终指南》,具体细化绿色采购的执行,推动绿色采购的发展。此外,美国创立的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要求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开供应链的环境情况,此类制度最早的是1986年美国颁布的《有毒化学物质排放清单》,要求全美工厂公开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排放信息。欧洲同样创立了类似的污染物排放登记制度,并且早在2001年就使用谷歌地球公布了约9 200座工厂的排放信息。在环境法案方面,欧盟于2003年颁布了《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分别对电子设备产品设计和产品报废两个环节提出了环保要求,对全球电子行业供应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3年10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2023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上指出,当前我国绿色供应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三重危机下,应加快供应体系绿色转型。因此,在我国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应鼓励工业企业积极采取绿色举措,包括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环保材料、实施绿色采购、采用绿色制造工艺、推广绿色包装、实施绿色运输,并加强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处理工作,以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程的绿色环保。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采购、供应商管理和物流运作等方面的规范。积极调整运输结构,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逐步淘汰、更新或改造老旧车船,特别是在港口和机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大力推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加强绿色标准国际合作,积极引领和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建立合格评定合作和互认机制,确保绿色贸易规则与进出口政策的顺畅衔接,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扩展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服务合作。


结论与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攀升,能源消费结构仍旧以化石能源为主,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高企不下,污染源趋于多样化,环境容量不断被挤压,气候问题持续加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推动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化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的过程,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工业而不是停滞不前,才能更好地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问题。达成工业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前提是工业新技术的发展必须高度倾向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周黎安,2017),因此,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是解决现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举措。此外,绿色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绿色技术竞争也成为了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海外布局,并出台相关法案为本国谋求利益。因此,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不仅对于解决现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更是帮助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的重要措施。具体而言,要加快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密切关注绿色产业市场需求,抢占绿色技术制高点,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推动传统工业升级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构建绿色供应链,积极参与绿色国际贸易。


于潇,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经贤,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自《工信财经科技》2024年第3期


发布人:蔺萍绯    审核人:李芳芳

《工信财经科技》杂志社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工信财经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